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文化服务
站内搜索:
首页 > 文化服务 > 文化非遗
文南词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4日     来源:厅办公室     点击量:      字体:T T T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是一种流行于安徽池州市的东至县、安庆市的宿松县等地的古老的戏曲剧种,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

戏曲剧流行于安徽东至、宿松等地。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历史。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伴奏以四胡为主。无专业剧团,东至、宿松两县黄梅戏团兼演文南词。剧目有《烟花女子告状》、《苏文表借衣》等三十多个。

民国36年(1947),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为生。在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班青年唱文词腔的部分戏文。后江西省杨梓乡金凤业余文词戏剧团胡志远来梅塘传教,首演大型古装文词戏剧目《苏文表借衣》。1958 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建立了业余文词戏剧团,上演过《三气周瑜》、《白蛇传》等一批传统文词戏剧目。1959年县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钱艺河,根据青山公社民间艺人刘汝民等人提供,从音乐角度,对“文词”和“南词”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烟花女子告状》、《三戏牡丹》传统折子戏参加省、地专业和业余会演。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创作的小戏《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音乐奖和表演奖,并称号剧种为“文南词”。以后渐被情节动人、悠扬悦耳的黄梅戏所替代。

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3类。“文词正板”旋律质朴、流畅,宜于叙事抒情;“文词慢板”曲调委婉,表现情绪比正板平稳,常用于悲剧。南词正板”字少腔多,旋律优美、长于抒情。小曲有“叠断桥”、“观花调”、“采花调”等50余种曲牌,是文南词早期坐唱及与灯会歌舞结合阶段的侧重腔调,包括民歌俗曲、山歌、采茶歌等,都具特色.

文南词源于乡土,贴近民间。文南词大量保存着鄂、赣、皖三省交界一带流行的民间小曲,如“瓜子仁”、“想郎”、“打樱桃”等,在当地农村中流行。文南词之所以在民间广泛流行,持久不衰,与盲艺人常在村头集镇演唱,广泛传播分不开的。进入村社搭台“坐唱”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曲艺形式。则由一人(多为盲艺人)操四胡,一人(多为少女)主唱,敲锣打鼓者围坐两旁,复句帮腔,演绎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兴致来时,台下观众随声附和,气氛异常热烈。特别是断丝弦的融入更丰富了其表现形式。宿松“断丝弦”锣鼓的形成与文南词基本同期,人们对“断丝弦”特别喜爱,艺人们便将它融进了文南词中,逐步淘汰了一胡、一鼓的曲艺伴奏形式,极大地增添了舞台艺术效果.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南词名列其中。这既标志着这朵艺术奇葩保护层级的提高,也为文南词的复苏提供了契机。

文南词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文南词又名“文词腔”,流行于东至、宿松等地。剧种名称,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首字组成。原为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传入我省,解放后,逐渐发展成为戏曲形式。文南词唱腔优美,表现形式丰富独特,长期扎根民间,深受百姓喜爱。

分享到:
(纠错电话:0551-63608296)
公共文化设施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隐私说明
主办单位:betvlctor伟德官网   承办单位:betvlctor伟德官网办公室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联系地址: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2号楼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1379  电话:0551-6360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