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域名为http://ct.ah.gov.cn。原betvlctor伟德官网网站和原安徽省旅发委网站不再更新,将于2月底正式下线。
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文化服务
站内搜索:
首页 > 文化服务 > 皖山皖水
九华山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admin     点击量:      字体:T T T

九华山,原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由金陵上秋浦,更九子山名为九华”。早在李白为九华山冠名前的西汉元封年间,本土道教就捷足先登,传教于山中。此后,佛教接踵而至,与道教相继折服于九华奇秀的自然环境,住锡潜真,孕育出绚烂多彩的宗教文化和山水文化。自唐以降,九华乃成“为国祝厘,为民祈福之所”。千载以来,宗教朝圣者与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于途。

九华山现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国家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著名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圣境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3.85平方公里。

九华山自然景观秀美,群峰竞秀,素有九十九峰之称。以十王峰最高,海拔1344.4米。拱卫其周围的群峰,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如台似柱,耸入云霄。山间植被森林茂盛,清泉潺流,秀溪萦环,银瀑飞泻,水景迷人。日出、云海、佛光、雾凇、冰雪等蔚为奇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奇秀的风景、独特的气候,完美的生态,使九华山宜农、宜居、宜禅、宜游,故而为先民与宗教人士所倾倒,如花引蝶,钟情千年而不衰。

九华山佛教协史悠久,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杯渡禅师来九华传经布道,创建茅庵,佛教始入。唐开元末年(741),古新罗国释地藏卓锡九华山,贞元十年(794)无疾坐化。依据大师生前法号、德行及寂灭时出现的种种奇异现象,后世的弟子便认为他是菩萨转世在九华山,辟九华山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因大师俗姓金,故称金地藏,九华山因此被僻为地藏菩萨道场。

“天下名山僧占多。”九华山佛教兴起于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至清末,山中寺院已由唐末的二十余座,猛增到一百五十余座。“天下佛教之盛,千僧极矣。乃九华化城寺当承平时,寺僧三四千人。寺不能容,则分东西两序;又不能容,各分十余寮,至六七十寮之多。……香火之胜,甲于天下”。九华佛教供奉肉身为汉传佛教特殊现象,史称“肉身菩萨”、“全身舍利”。唐金地藏示寂后成为首尊真身,此后屡屡出现,至今供奉有六尊。九华山民居式与宫殿式有机组合的寺院建筑群,在汉地佛教独树一帜。现存99座寺院中,化城寺等9座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寺院,小天台等30座寺院被列为省重点保护寺院。这些外观朴实秀美、内部金碧辉煌的梵宫玉宇和玲珑别致的茅蓬精舍,或雄踞于峰崖陡壁之上,或散布在山谷丛林之间,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把九华山装点成“人间佛国”。

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九华奇异的神采和诱人的魅力,向为名贤青睐。唐天宝十三年(754)冬,李白应友人邀请,聚会于九子山下,睹奇峰而互相吟唱,写下《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成为九华山的“定名篇”。此后,“依依向人”的九华山为慕名而来的文人名士眷恋不已。他们用审美的眼光,艺术的妙笔,多角度地体察山情,描绘风光,为九华胜景传奇添彩,为九华山川增辉生色。

1979年九华山正式对外开放。得益于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九华山资源保护、生态恢复、文化复兴、景区开发、旅游队伍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蓬勃发展,九华山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变,成为举世闻名的海内外旅游朝圣的目的地。“十五”初,以“二次创业、二次开发”为主题的景区保护、建设与管理掀开大序幕。笔架山脚下高高耸起的大愿佛像,九华新区内崛起的星级酒店,整洁明亮的游客服务中心,整装待发的旅游大巴,鳞次栉比的沿街商铺,核心景区粉饰一新的古老寺院,宽敞明亮的步行街道,整洁靓丽的休闲广场……每一幅具有现代色彩的画面,已经成为九华山沧桑巨变最有力的证明。

九华街景区

九华街景区的大规模的建筑始于唐至德初(约757年),时山下长老诸葛节等到捐款买下僧人檀号住寺旧址,为金乔觉兴建禅居,后称化城寺,至此,九华街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寺院建筑。宋、元、明、清时代,特别是明清两代,九华街建筑达到鼎峰时期,主刹化城于洪武24年(1391)建立丛林制度后,发展拥有东西两序72座寮房的总丛林。清代和民国这段时间延续九华街区建筑的繁荣。

九华山对外开放之后,景区管理者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对受毁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走上了为旅游服务的前台,纷纷改建房屋,从事接待工作,使九华街的建筑容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2000年,为将景区空间留给游人,九华山风景区着手对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下迁工作,并于2006年实施了全部工作。2006年下半年拆除了九华街区芙蓉、祇园两个小商品市场和金融别墅、公安局、管委会附属办公楼、国地税、财政、汽车站等办公场所。2009年拆除了学校、肉身宝殿北大门职工宿舍区。根据规划,对拆除后的空地进行美化绿化。同时,将街区的水泥路改为条石路,在汽车站址新建游人进山入口。

闵园景区

闵园景区最早的建筑,始于清代初期,主要包括慧居寺在内的寺院建筑。之后,随着佛教在九华山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有部分外地居民进入居住,使历经数百年的风雨的闵园景区建筑,逐渐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在这期间,闵园景区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2008年12月,根据规划,九华山风景区管理部门与佛教界联手,对九华山闵园尼庵群进行环境整治。整治面积3万平方米,工程总3000万元,分二期施工,一期工程于2009年1月开工,2009年5月竣工,完成石板道两侧违章建筑拆除300余平方米;把原石板道宽1.2米条石更换2.0米宽条石,总长350余米;沿石板道修建沟渠200余米,该沟渠的挡土墙和沟地铺装是用鹅卵石为主材修建,沟渠内的水是距560米的上闵园山坳中引进。通往闵园尼庵群核心区域修建1处观景台和1处休息广场,距入口100余米处修建150平方米的条石铺装观景台,并设置闵园尼庵群标志石;二期于2009年11月开工,对凤凰松广场范围7000平方米面积的环境进行整治,整治内容有新建公厕一座面积67平方米;整改广场135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

花台景区

花台景区是新开辟的典型的高山游览区,可浏览面积10平方公里。景区内峰高壑深,重峦叠障,怪石林立,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兼备的九华山精华高山游览区。2006年至2020年规划要点为突出“雄、奇、幽、险”,保护原生态。

1987年,九华山管理处对花台景区进行了初步开发,当年投资80余万元修筑了天台—罗汉墩—花台—下闵园的旅游石板道,石板道宽度1.0米至1.2米,长度约7公里,支路长约3.0公里。2003年对花台景区旅游蹬道进行了改造重修,设置观景台和蹬道安全防护栏,对景点全面普查并命名。2004年花台景区对游人开放。2008年6月启动了花台索道建设项目,花台索道下站位于桥庵村,上站设立在九华山大花台北侧山坳中,线路水平长度约为2840米,高差约720米。索道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脱挂抱索器设备,设计长度2900米,设计运量800人/小时。现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天台景区

九华山高山游览区,过慧居寺直达天台顶,沿途山石峥嵘,奇松苍劲,古寺倚壁傍崖,题刻悬石立云,石阶陡峻,是游人热衷之地。

2000年之前,天台景区的建筑是以皖南民居为特色,大部分建于清代。白墙褐瓦,依山而建。然而,由于年代较久,大部分寺院破损较重,需要维修。1993年至2000年,拜经台、天台等寺院相继被拆除,在原址上新建大雄宝殿。为保护好天台景区,1997年九华山管理处规划建设环保局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九华山拜经台改建规划》。本规划贯彻《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精神,客观分析地段的现状,提出因地制宜把拜经台改造成适应旅游和宗教佛事活动的重要景点,规划原则:利用地形,保护环境;尊重现实,合理改造。与此同时,一批寺院在其周围扩建或新建斋堂、僧寮等设施。

九华山佛教情况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早在东晋隆安五年(401),即有天竺僧杯渡至九华山化城峰(今九华街),始建茅庵,曰“九华”,传为佛教开山第一人。唐代,九华山佛教因运始兴,僧人相继进山开辟道场。开元末年,新罗国僧地藏入唐求法,卓锡九华,苦行修持,颇得一方信徒敬仰和护持。贞元十年(794),僧地藏圆寂,跏趺石函,3年后体貌如生,僧众视为菩萨示现,又因其俗姓金,尊称“金地藏”,建肉身塔(即地藏塔)供奉。九华山从此辟为地藏应化道场,香火不绝。至明代,已同山西的五台、四川的峨眉、浙江的普陀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其“香火之旺,甲于天下”。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自唐以来,自然形成16樽肉身菩萨,现有6樽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

分享到:
(纠错电话:0551-63608296)
公共文化设施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隐私说明
主办单位:betvlctor伟德官网   承办单位:betvlctor伟德官网办公室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联系地址: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2号楼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1379  电话:0551-6360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