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文化服务
站内搜索:
首页 > 文化服务 > 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亳州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7日     来源:betvlctor伟德官网     点击量:      字体:T T T

总体概貌

位于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西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与阜阳市毗连,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地级亳州市,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国土面积8522.5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8%;耕地60.19万公顷。全市人口530.02万,其中少数民族8.2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亳”当时写作“薄”。商曾几度迁都,人们将汤所都之地统称为“亳”,包括南亳(今河南商丘以南,安徽亳州以北),北亳(今山东曹县一带),西亳(今河南偃师一带)。现在的亳州,系南亳故城域。周代,此地称“焦”。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在此置谯县,隶属砀郡。西汉,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东汉时,沛郡改为沛国。建安末年,析沛国之一部置谯郡,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在军事和经济上扩充自己的力量。魏文帝皇初二年(22l年),谯被封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为五都。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邻,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见于此。

隋大业二年(606年)改称谯郡,唐武德七年(624年)谯郡复改称亳州,为唐代十望州府之一。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复通拥韩山童之子朝林儿于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称小明王。明洪武初(1368年)降州为县。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又复称亳州。清初,亳州隶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划为江苏、安徽两个布政使司。民国元年(1912年)亳州改为亳县。民国37年(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1949年2月市、县合并,恢复亳县建制,隶阜阳行政公署。1986年3月撤亳县建亳州市,其隶属关系和辖区不变。1998年2月归省直接管辖。2000年5月设立地级亳州市。

人文历史

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哺育出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观、行知论给后人留下经典著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文约辞要,博大精深,提出一个非常完整的哲学体系,被誉为“万经之王”;一代圣哲庄子,曾为漆园吏,他“喻牛辞相”的故事及王安石“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的诗句,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诵;魏武帝曹操“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使天下多少有识之士为之倾倒;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神医华佗的“麻沸散”是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世界之最”,首创的“五禽戏”现在依然有不少人在天天习练;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胆识、谋略与风采着实令人敬仰,其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一代圣君商成汤、道教至尊陈抟、悯农诗人李绅、捻军首领张乐行等,都是这块蕴才积盛之地的骄子。他们为创造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亳州大地留下众多的古迹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亳州现存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以上保护单位22家,占全省的l/3。这些古迹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处处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市区内明清风格犹存、古貌依旧的36条老街、72条古巷等等,名胜遍布,古韵悠然。亳州的历史人文景观,与黄山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素有“南黄山,北亳州”之说。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

 

名胜古迹

 

傅庄遗址

位于谯城区花戏楼办事处傅庄涡河岸边。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出土有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尤其是人体葬式为他处罕见。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凤岭遗址

位于谯城区城父镇漳河岸边。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出土有玉器、石器、蚌器、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有传说故事。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钓鱼台遗址

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钓鱼台村。遗址坐落在涡河北岸边,高出周围约2.5米,钓鱼台面积2500平方米,为古代聚落遗址。

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对钓鱼台遗址进行小面积试掘。通过试掘和采集,获得有石斧、石刀、石锛、骨针、陶鬲、陶防轮等文物。钓鱼台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陶鬲中贮存的碳化小麦,是极其珍贵的,被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命名为“中国古小麦”。钓鱼台遗址属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王墓

又称“汤陵”。殷商古墓葬。在亳州汤陵公园,成汤为商君主,文治武功,颇受后人敬仰。墓为一个隆起大土堆,相传为成汤衣冠冢。墓前有“商成汤陵碑”。碑文系清书法家梁文山所书。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氏宗族墓群

位于亳州魏武大道两侧。主要包括董园汉墓群、曹四孤堆、刘园孤堆、薛家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马园汉墓、袁牌坊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等。占地约10平方公里,甚为庞大。

亳州城南有曹腾、曹褒、曹嵩、曹灿、曹胤等人的墓群。近年考古发掘证实,亳州城南除有《水经注》记载的曹腾等人墓以外,还有曹鼎、曹鸾、曹勋、曹水、曹宪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墓。可见曹氏家族,自曹腾发迹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群,其宗族墓地广大。

曹氏宗祖墓群的形制基本相同,规模都很大,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墓,一般均具有前室、中室、后室以及数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结构的曹腾墓和砖结构的曹嵩墓。

墓门多为石结构,饰有画像刻石,墓室墙壁、券顶绘有彩色壁画。出土有玉刚卯、玉猪、银缕玉衣、玉枕、象牙石等珍贵文物。墓中出土的800多块带文字墓砖,最引人注目。有隶、篆、草、真、行等书体。文字内容记有曹氏宗族成员或地方官吏姓名,也有一些反映人们对当时社会不满的词句,对研究我国古代书体演变和对外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地下运兵道

位于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整个地道经纬交 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变化多样;立体分布,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工程浩大;长达四千余米。是迄今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

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亳州古地下道,就是曹操当年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现存古地道,有土木结构,砖土结构,砖结构三种类型,有单行道、转弯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四种形式。地道距地面深度一般2-4米,最深7米,道内高度1.8米左右,道宽0.7米,道内转弯处均为“T”型,并行双道,这两道相距2-3.5米,中间砌有方形传话孔。古地道内幽深蜿蜒,曲折不定,设有猫耳洞、掩体、障碍券、障碍墙、绊腿板、陷阱等军事设施,还有通气孔、传话孔、灯笼等附属设施。

道内出土有弹丸、铁刀、铁灯、卸枚、围棋子、铜镜、陶器、瓷器、砚台等汉、唐、宋各代的文物,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军事战术以及曹操军事思想有重要意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井贡酒”古井及窑池

相传,在公元532年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派大将元树攻取“谯县”(今亳州),曾与北魏独孤将军作战,独孤将军竟因大败而亡,临死把一方天戟投入古井中。后人为纪念独孤将军,在投戟的井旁,建了一座独孤将军庙,并在庙周围又挖了23眼井。然而,这些井随着岁月流逝,大部分已淤塞消失,尚存几眼井均苦涩难饮,唯独最早一眼投戟之井,水质则迥然不同,饮用清澈甜润,酿酒甘美醇和。此后,人们便一直取这古井之水酿酒,时称古井酒。明清成为进献皇家的贡品,故又改称古井贡酒,并沿传至今。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德中宫

又名老祖殿,在今亳州市老子殿街,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纪念老子的宫观。宫前有问礼巷,传说是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地。宋时,涡河之滨有三个老子庙:河南省鹿邑县的上清官、亳州城内的道德中宫、涡阳城北的下清宫。相传,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均曾巡莅亳州,拜谒老子庙。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号,宋真宗则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号。欧阳修知亳州时有诗:“颖亳相望乐未央,吾州乃得诒仙乡”。现有山门3间,上题“道德中宫”四字,中殿礼人祖,后殿奉老子,有高3.1米的老子像。东院有殿3间,敬鲁班,门题“紫气东来”,西院有殿3间,敬财神,门题“青牛西渡”。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祖庵

为祭祀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的庙祠。

华祖庵始建于唐宋年间,由庙祠、故居、古药园三个院落组成,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庙祠内外双狮雄踞,古木虬枝盘空,殿宇辉煌,肃穆庄严。神医塑像,热诚慈祥倔强飘逸,神采奕奕。这里陈列着大量的医史文献和文物展品。西偏殿内,数组彩塑蜡像,配以灯光布景,引人入胜。东院修竹间,华佗自怡亭翘首昂然,亭悬楹联曰:“自是闲云野鹤,怡然流水瑶琴”。穿过庙祠就是他的故居。元化草堂立于高台之上,东厢名“益寿轩”、西厢“存珍斋”为其当年的药房和看病的地方,分别悬挂着中国历代名医画像和其乡土别传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题词和绘画。整个院落回廊相接,松苍柏老,竹翠梅寒,绿荫沉沉与庙祠相映生辉。绕过画廊,进入古药园,被垂柳吊槐覆盖下的药池,晶莹绿泛,至善水榭与曲桥玉立其间,碧影波光恍然水晶宫里。一片竹篱柴扉间,满植芍药、牡丹、白菊、曼陀萝、玫瑰、棕榀等名贵中药草及花卉,可谓药圃流香,四季繁花争艳。神医阁、五禽戏坛、课徒馆、云路桥和诗壁诸景,掩映在碧水绿树间,古香古色,令人静谧而神荡,悠思千古。这里也是华佗纪念馆的所在地。自开放之日瞻仰胜迹,缅怀先哲的国内外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华祖庵已成为世界研究华佗学术的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亳州的一处闪耀着无限风光的景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宁会馆

位于市区古泉路中段,是清代南京药材商人集资兴建,具有祭祀神灵,祈福求财;交流信息,商务活动; 方便起居,娱乐休闲三大功能。

江宁会馆原名圆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天启年间、清康熙年间两次修葺。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江宁义冢》示禁碑得知,当时的圆觉寺已由南京商人管理使用。嘉庆道光年间又修之。

江宁会馆坐北朝南,现存山门、戏楼、配楼、钟楼、鼓楼、看楼、正殿、偏殿等古建筑,计52间房屋。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王台

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大有街花井崖北侧,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小明王韩林儿称帝即位的宫殿遗址。当时兴建的宫殿早废,仅存180多平方米的台基,被人们称为“明王台”。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

花戏楼,一称大关帝庙,山陕会馆。在亳州城北关。因戏楼遍布戏文,彩绘鲜丽,俗称花戏楼。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集资重修大关帝庙,康熙十五年(1676年)建立歌台,即戏楼。花戏楼大殿为主体建筑,戏楼辅衬。大殿高10米,后为正殿,殿中供奉关羽木雕像,两侧立关平、周仓像,毁于侵华日军。戏楼舞台呈凸字形。台正中书“演古风今”四个金字,台前悬木对联一副,右书“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左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戏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两楼中间是前门,系仿木结构三层牌坊式水磨砖面建筑,一幅幅精美砖雕镶嵌其间。大殿前置铁鼎,侧立铁鹤一对,足蹬神龟,高3米,重500余公斤,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花戏楼以其表现数十出戏文、掌故的砖雕、木雕、彩绘闻名于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阁塔

在亳州城区。建于清乾隆中叶,原名文峰塔。后亳州名士薛蕙于近处建成家庙,名“薛家阁”,故名。塔为直锥式,八角形,七层,高34.15米。底座为八块大青石奠基,二至六层内壁各有一小龛经供神。塔顶八飞檐,挑角垂脊,铺有筒瓦滴水,形如八角古亭。塔尖为铁铸莲花座,座上用螺旋铁柱支撑一铁葫芦。每年阴历二月十九日为薛阁塔古会,届时众商云集,州人争至。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亳州钱庄

坐落在亳州古城北门南京巷19号,建于道光年间,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端庄大方,布局严谨、自然合理,为面阔三间的三进四合院,对研究古代商铺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钱庄亦称票号,是专营银两汇兑,吸收存款、放款的私人金融机构,是中国近代银行的前身。南京巷钱庄是山西“平遥帮”票号在皖设立较早的分号之一,金融业务遍及全国各地,有力地促进了亳州乃至全国的资金融通和周转,对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做出过重大贡献。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名人

 

曹操(155—220)

三国时沛国谯(今亳州谯城区)人。字孟德,小名阿瞒。小时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20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黄巾起义爆发后,他以骑都尉参与镇压,迁为济南相。不久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遂同孙、刘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建安二十一年进位魏王。子曹丕称帝,被追尊为武帝。他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摘要》等。善诗歌,开建安之风,现存诗20余首,散文40余篇。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三国时沛国谯(今亳州谯城区)人。字子桓。曹操次子。曹操死,袭位为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在位期间,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士族豪强在政治上的特权。爱好文学。创作和理论都有成就。其诗在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中最早的优秀作品。所著《典论·论文》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颇有贡献,有《魏文帝集》。

 

曹植(192—232)

三国时沛国谯(今亳州谯城区)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文帝之弟。因富于才学,早年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太子。后受曹丕、曹睿父子两代皇帝猜忌排挤。曹丕曾逼他“七步成诗”,作不出,要处极刑。他应声立就,以煮豆燃箕为喻,讽其兄相逼太甚。初封东阿王,不久改封陈王。他多次上书请求任用,终未如愿,忧郁而死。诗歌多为五言,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亦善辞赋、散文。现存诗约80首,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40余篇。原有集30卷,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死后谥思,因封陈王,世称陈思王。

 

华佗(约145—208)

东汉沛国谯(今亳州谯城区)人。字元化,又名敷。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精内、妇、儿、针灸各科,尤擅外科。行医足迹遍及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施行剖腹手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动态为“五禽之戏”,强调体育锻炼,提倡防病为主。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张良(?—前189)

张良,字子房,汉朝初期大臣,亳县人。在战国时期,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先后任韩国的宰相。

张良是一位富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重新统一中国,协助刘邦完成一统天下的帝业。在楚汉相争期间,他提出了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的战略,当刘邦首先攻入秦都咸阳,秦王乞降时,张良及时劝阻刘邦入居秦宫,严禁汉军夺取秦宫中财宝,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胜利。此外,他还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张良对兵法有深刻的研究,他曾对刘邦的军事部署提出过许多重要的建议。比如在确定攻取咸阳的进军路线,在刘邦驻屯汉中等许多军事问题上,他都有着深谋远虑。

刘邦统一天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他在巩固汉朝政权、消灭异姓王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张良晚年因身体不好,不大参与政事。

刘邦对张良一直很器重,可谓是言听计从。刘邦曾高度赞扬张良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篇对张良之事记载甚详。

 

曹霸(约704—约770)

唐代沛国谯(今亳州市)人。曹髦后裔,官左武卫将军。擅画马,与其门生韩干最著名。成名于玄宗开元年间。天宝(742年—756年)间曾画“御马”。亦工肖像,曾修补“凌烟阁功臣像”。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观曹针军画马图》二诗,对其画艺极加称赞。晚年免官流落四川。今画迹已不传。

 

陈抟(871-989)

字图南,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人,或谓西蜀崇龛(今四川安岳)人。少年勤奋好学,“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宋史·隐士传上》)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过着隐居的生活。先在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移居华山云观台,又止少华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同上)周世宗闻其名,召见命为谏议大夫,他辞而不受。北宋太平兴国时,太宗待之甚厚,曾三次派遣使者前往华山宣诏进京,前两次皆撰答诏诗以辞之。第三次“太宗召之,以羽服见开延英殿,甚礼重之,赐号‘希夷先生’”。陈抟一生于《老》《易》皆有建树,他的老学通过弟子张无梦传给陈景元,推动了宋代之后道教教理的研讨。

 

建安文学

 

历来作家把建安时代看作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建安文学所形成的“建安风骨”为后世所钦慕。而建安文学中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钟嵘《诗品》中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七子”在政治关系上是“三曹”的僚属,在文学事业上是“三曹”的“羽翼”。当时“三曹”在文学上和政治上一样处于领袖地位,他们的文学才能和实际成就也配得上这个地位。其中曹植尤其是历来公认的当时优秀的作家。“三曹”文学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建安诗篇流传下来的不足三百篇,其中曹植的诗最多,约80首,其次是曹丕的,约40首,再次是王粲和曹操的各20余首。这个数字大约也反映了曹王四家在建安诗坛的位置。

“三曹”都生活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又参与逐鹿中原鏖战,是重要军事政治集团曹魏集团的主要扮演者,“三曹”诗文既反映他们伤于乱世,人生无常的悲凉,又有重整河山,再造文明的志士仁人的志向。由此形成了“三曹”文学的一些主要特征,这也是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曹操父子作为曹魏集团主要人物,特别是曹操戎马倥偬,却又在诗文创作有如此之高的成绩,的确了不起。而且“三曹”并存,相互辉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直到宋朝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才可相比,但“三苏”除苏轼诗、词、文成就都很高外,苏洵、苏辙相对比较逊色。

“三曹”对后代文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曹植,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历代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都对他极为崇拜,以他为文学创作的典范。这也是亳州的光荣。

 

亳州史话

 

楚霸中原

楚国,春秋五霸之一。亳州属于楚国疆域,也是楚进据中原,退以自保的根据地。《史记·宋微子世家》:“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即今鹿邑)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己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

这说明,至少在楚成王三十一年,楚已立足亳州,并作为重要据点,“会于亳,以释宋公”,作为会盟诸侯的要地。

为了巩固在亳州一带的势力,楚成王三十五年(前637年),令尹子文以子玉(成得臣)攻陈有功,使代己为令尹。子玉伐陈,“讨其二于宋也,遂取焦、夷”(即今亳州、城父)。楚灵王九年(前532年),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孔颖达疏曰:“言实者,皆举旧以实新。此地旧名城父,此时新改为夷”。)取州来(今凤台)淮北之田以益之。”“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迁方城外人于许。”这样做,主要目的是便于控制。一直到春秋结束,亳州一直在楚国的控制之下。

楚霸中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楚在兼并小国与抗衡大国的斗争中给新兴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加快了社会发展进程,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融合,特别是商楚文化一脉相承的发展,把楚文化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亳州地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诞生,给人们提供了否定有意志的人格神的有力武器。各民族的融合进程加快了。楚国是南方各民族融合的典型,并使楚文化中那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在这一融合中高度发扬起来。

 

曹操起兵

汉末,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不列士族,起初 做小官,镇压颍川黄巾军拜为济南相,后得罪权贵,“养疴”乡里。汉灵帝崩(189年),皇子辩年十四即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何太后不从,于是便招董卓以胁太后,反被宦官所杀。董卓兵到,废帝为弘农王,立刘协为献帝,京都大乱。

曹操不愿为董卓所用,逃离洛阳回到家乡,发动曹氏夏侯氏两家的几个弟兄如曹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渊和侄子曹爽等作为骨干,招募了一些兵,并“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汉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武将军。袁绍等不敢进兵。曹操带着数千人,引兵西进,到荥阳汴水与董卓军遭遇,虽然打了败仗,但却表现出与袁绍等不同的非凡勇气与胆略。曹操回到家乡以后,“以兵少,乃与夏侯等诣杨州募兵”。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出任衮州牧,在寿张东击败黄巾军,追至济北,收降卒三十余万人,选拔精锐,号为青州兵,自此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

此后,谯成为曹操可靠的后方,在这里驻军,在涡河操练水军。并多次回到家乡。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驻军谯县,颁《军谯令》。

建安十四年(209年)春,三月,“军于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颁布《辛未令》。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孙权,“劳军于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沛国,立谯郡,辖谯等七县。

此后,魏文帝曹丕以谯为驻军之地,多次由涡入淮,巡视南方,征伐孙吴。黄初三年(225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今泗县)。九月,筑东巡台。十月,行幸广陵(今扬州)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以上均见《三国志·魏志》)。是年大寒,水道结冰舟不得入江,只得返回,十二月陆路行回谯。

 

祖逖北伐

祖逖北伐,以亳州为根据地,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过长江避乱。晋元帝时,祖逖任征军谘祭酒。祖逖力主北伐,恢复中原,率领原本北方的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北进。时原西晋中郎将刘演、流人坞张平、樊雅等在谯,刘演署张平为豫州刺史,樊雅为谯郡太守。还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余部众属张平统率。祖逖到来,任豫州刺史,自然引起刘演等的敌视。

于是,祖逖企图诱使谢浮取张平。谢浮诱杀张平以献。因路远,粮食供应不及,祖逖军大饥。樊雅遣军,夜袭祖逖营帐。祖逖虽打败了樊雅,但张平余众助雅攻援。桓宣至,打退了季龙,便留在谯城驻守。祖逖终于在谯城站稳了脚根。

公元321年,祖逖病死,“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隋唐烽火

隋炀帝暴虐无道,荒淫无耻,劳役兵役繁苛,世罕其匹。残暴的统治,终于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燃起了大规模推翻隋王朝的烽火。

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亳州城父人朱粲聚众起义,号“可达寒”,自称“迦楼罗王”,众达十余万人,“引军渡淮”,转战湖北竟陵、沔阳,后转山南。义宁二年(618年)十一月,在冠军(今河南邓县西北),称楚帝,年号为“昌达”。攻陷邓州,有众二十万人。因乏军粮,无奈,以人相食。百姓畏惧,首领杨士林、田瓒率兵叛朱粲,朱粲大败于淮源,投降王世充,被拜为龙骧大将军。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破王世充,朱粲被杀于洛水。

另,大业十三年(617年),谯郡张迁、黑社、白社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均归李密。

唐末,由于安史之乱的冲击和破坏,再也恢复不了元气,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进一步发展,边疆战火不断,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亳州,地处中原,是互相争夺的重地之一,也是朱温背叛黄巢以后的重要据点之一。唐僖宗五年(878年)二月,黄巢攻亳州。朱温与二哥朱存辞别萧县人刘崇投黄巢军。因屡战屡捷,朱温被补为队长,为黄巢所器重。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朱温“闻巢军势蹙,诸校离心”,九月,乃与部下定计,斩黄巢监军使严实,投降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朱温接受唐僖宗授予的宣武军节度使、充河中营副招讨使之职,奉命收复长安。长安收复,又追踪黄巢义军,仗节东下。十二月,朱温领兵于鹿邑,与巢众相遇,纵兵击之,斩首二千余级。乃引兵入亳州,因而兼有谯郡之地。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黄巢死,其部下蔡州人秦宗权坚持斗争,数次与朱温交锋于亳、颍之间。至龙纪元年(889年)被朱温打败。是年九月,亳州裨将近谢殷逐刺史宋衮,自据其郡。朱温亲领军屯于太清宫,遣霍存讨平之。

开平元年(907年)四月,朱温即帝位,改名晃,国号梁,年号开平,以汴州为开封府东都,原东都洛阳为西都。“改西都太微宫、亳州太清宫皆为观。”(均见《旧五代史·太祖纪》)开平二年(908年),朱温升亳州为防御州;改焦夷县为夷父县,隶亳州。

 

曲涡鏖兵

宋、金、元时期,亳州成为各地方争夺的要地。

南宋偏安以后,亳州成为金的据点,后又成为元南下的要冲。

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南下占领亳州,大雨雪,后退去。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金兵围亳州。

绍兴九年(1139年)一月,宋金和议成立。宋对金称臣。七月,金政变,扣留宋使王伦,王伦叛宋,受金封于亳州。

宋绍兴十年,金天脊三年(1140年)五月,金撕毁议和协议,下诏复取河南、陕西。亳州知州王彦先叛降于金。六月,南京张俊部将王德收复宿州,乘胜趋亳州,与南京行营中护军张俊会于城父。时郦琼与葛王乌禄在亳,闻王德至,即遁去。王德入亳州,请示张俊曰:“今兵威已振,请乘势进取。”张俊不从,放弃亳州,退回寿春。

宋绍兴十一年,金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十一月,金宗弼(兀术)遣萧毅与宋使魏良臣在临安谈判议和。金提出“划淮为界,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割唐邓二州”,为议和条件。亳州属金,金于亳州置防御史,隶南京路,辖谯、城父、卫真、赞、鹿邑、永城、蒙城七县。

直至宋绍定五年,金天兴元年、蒙古窝阔台汗四年(1232年),亳州一直为金所占据,是年蒙古侵入中原,渡过黄河,入郑州。拖雷军至亳州,围金。五月,金将杨改亳州为顺天府。

次年一月,蒙古兵围金兵于亳州,步骑十万,攻八日,不能下。是时,金哀宗弃军由汴京南逃至归德(今河南商丘南)。四月,蒙古军退,入汴京。金兵攻打归德,杨春派精兵助战,自以弱兵守亳州。州人王宾乘虚而攻,杨春渡河北逃。六月,金哀宗从归德至蔡州(今河南汝南)留元帅李琦、王璧守归德。时阴雨多日,金哀宗赴蔡州途中,朝士扈从,徒行泥水中,掇青枣为粮,足胫尽肿。至亳州,留一日,又南六十里,避雨双沟寺中,蒿艾满目,无一人迹。复回亳州,以亳州节度使王进、同知节度使王宾征集民工运铁甲糗粮(干粮)以充饥,狼狈不堪。民不堪重负,镇防军崔复哥(一名七斤)杀守王宾等。留权参政张天纲被迫以哀帝命任命崔复哥为节度使,“罢运铁甲糗粮,州人乃安”。

七月,金哀帝入蔡州。次年正月初九,传位于完颜承麟,次日自缢而死。八月,刘顺攻亳州,破之,七斤为城父令所杀。不久,单州军以州人钉王宾等家属,召蒙古兵来破,不能拔,杀属县民而去。既渡河,知亳人不疑,州竟为春所破。

此后,亳州一直为蒙古军所占领。

 

民俗文化

 

武术

亳州地处中原,武风昌盛。乡民多习武,特别是回民练武成风。亳州历史上武人辈出,“五禽戏”、“晰扬掌”产生于亳州,“六合八法拳”由亳州人所创,全国一些主要拳术套路都在亳州这一武术之乡生根开花。亳州武功在当代武坛上大展英姿,为世瞩目。

亳州武术以拳术为主,剑术其次,枪术和棍术不多。亳州的拳术最盛,习拳的人不仅多,而且流传拳路多。最早也最著名的是华佗的“五禽戏”。五代宋初道人陈抟根据他的内丹理论创内家拳“六合八法拳”,此拳既有极强健身作用,也有出奇制胜的技击能力。陈抟依据天人感应观念,创了“十二月坐功法”,陈抟还创制了“睡功法”。回民中主要流行的是“晰扬掌”和“查拳”。这都是由回民所创,为回民所独练的民族拳种。汉人所普遍操练的是“形意拳”。

 

剪纸

在亳州,旧时大户人家闺女出嫁,每件嫁妆都贴有色彩鲜艳、构图新颖的剪纸,好似一次剪纸大展览,引得市民们争相观赏。如今,亳州一些人家的室内和许多单位的会议室,都饰以民间特色的剪纸,古朴、明朗、典雅、大方。它还作为礼品馈赠国外宾朋,并作为工艺品出口美国、澳洲、欧洲。

 

高跷

高跷在中国民间广有市场,亳州高跷很有特色,且技艺高超。据传十八里集有一位施先生,踩高跷站在八张方桌叠起的高台上,双手捧一簸箕米,倒折布而米不撒出,人送绰号“倒拐”,人踩在木棍上表演,有如御空而行。集体表演还有一定的套路,出场摆“乌龙摆尾”队,然后按“铁索扣”步法双人结队。正式表演场次是:老汉打鱼、英雄捕蝶、青蛇白蛇、仙鳌蚌壳精、彩旦戏和尚等。其中旦角都由男子扮演。踩高跷看起来简单,其实,“上拐”站立起来就不容易,表演时,以细细木棍着地保持平衡,需要很高的技巧。

 

鬼会

鬼会,也叫大班会,是一种鬼戏,它十分精彩奇特。每逢正月十五乡间大班会演出,牛头、马面、黑白 无常、判官、小鬼,纷纷登场。真是牛鬼蛇神,群魔乱舞。

 

三斗

亳州作为商业都会,文化古城,在社会市井生活中有许多消遣娱乐活动,如斗鸡、斗蟋蟀、斗鹌鹑、踢毽子、听书、听戏、养鸟、养花、下棋、搓麻将等。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种,被称为“民间三乐”。

亳州的斗鸡是从河南传过来的,经过长期精心饲养、培训,亳州斗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型一般比河南斗鸡大,具有顽强的头号性。鹌鹑的参战者要求身大形好,团形如拳,长形如梭,头要宽细,骨骼能柔能刚。对蟋蟀的要求与外地无异。在旧社会,有人专做这类生意,从中谋利,也有人利用“三斗”赌博。斗场按季设置,春斗鸡、秋斗蟋蟀,冬斗鹌鹑。城内半截楼茶馆、北门外吊桥茶馆、北门外德仁街茶馆,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会对打斗。围观者如堵,看到精彩处无不手舞足蹈,啧啧称赞。亳州人自称这类活动是民间高尚娱乐,故至今流传不衰。

 

肘搁

肘搁是亳州民间舞蹈的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肘搁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座子”由体格强壮者担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担任。“架子”担任者多为小孩,身著戏装,化装立于细铁架上,表演戏剧片断,被“座子”肘着,有一种悬空之感,与广东的抬搁类似。

 

地方戏

二夹弦

“二夹弦”最早传入亳州是在1916年,建国前五马镇有专业的“二夹弦”戏班。二夹弦传入亳州后,队伍不断壮大,组织逐步健全,由简单的小戏和小型乐队,吸取借鉴梆子、京剧等丰富自身,角色渐有明显分工,即“六门十二行”。增加“脸子戏”(即脸谱),有红脸(须生),黑脸(大花脸),白脸(奸白脸)三个行当。另外有小生(由丑角蜕化来的),歪辫(娃娃生),旦、丑、老外(挂髯老翁)。其中旦角分小旦、青衣、老旦、彩旦四行,丑角又分小丑和丑两行。

梆剧

又称豫剧,是亳州最受欢迎的又一剧种。亳州梆剧在唱腔上与豫剧相同,有慢板、二八板、飞板、栽板、滚板、流水板等板式。伴奏乐器有打击乐(大锣、小锣、战鼓、梆子、边鼓、钹、镲等)。民间管弦乐(竹笛、板胡、二胡、月琴、唢呐、笙等)。文武场曲牌有几百支之多。行当亦分生、旦、净、末、丑五行,修习“四功”、“五法”。

亳县梆剧的传统剧目多达四百多个,著名的有:《张羽煮海》、《李天保吊孝》、《洛阳桥》、《柳荫记》、《天门阵》、《大狼山》、《香囊囊》、《陈州放粮》、《穆桂英挂帅》、《西厢记》、《天仙配》等

 

分享到:
(纠错电话:0551-63608296)
公共文化设施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隐私说明
主办单位:betvlctor伟德官网   承办单位:betvlctor伟德官网办公室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联系地址: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2号楼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1379  电话:0551-6360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