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专栏
歙县乡村文化舞台的“领舞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3日     来源:办公室

 安徽歙县2018年“送戏进万村”活动在徽城镇南屏村启动 

(驻安徽记者  郜  磊)在安徽歙县活跃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这么一群人发挥着积极作用,他们就是村级文化协管员。

安徽歙县古风浓郁,许多古老民俗文化仍延续至今。例如,三阳镇今年春节、元宵期间就上演了精彩的民俗表演“打秋千”,让当地百姓和观光客大饱眼福。当地俗语说:“三阳镇有三宝:叶村罗汉中村灯,三阳的秋千传万村。”三阳村“打秋千”作为安徽省级非遗项目,是先祖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形成的民俗,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后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据了解,1962年后,“打秋千”民俗表演基本停歇,直到2010年春节、元宵期间,在广大乡贤的组织下得以恢复。但由于种种原因,2014年至2017年,春节、元宵期间的表演又停止了。直到2018年元宵节,三阳村“打秋千”民俗表演又得以恢复上演。这少不了村级文化协管员方敦华的张罗。方敦华这个看上去朴实且有些瘦弱的中年汉子,有一颗“文化心”,对文化协管员的工作尽职尽责。方敦华带领一批文化乡贤,访老农、查资料、做道具、组织队伍排演,挖掘“打秋千”这一古老民俗文化遗产的特色,终于使这项民俗沉寂4年之后得以上演。元宵节演出后,方敦华揉着酸痛的腿说:“老百姓喜欢看,咱们就尽力演。”

在岔口镇周家村,春节、元宵期间年味十足,“岔口村舞蹈队”舞得欢腾,队员们表演的民俗舞蹈《蚌壳舞》,服装道具古色古香,舞蹈形态生动有趣,博得了村民和游客的阵阵掌声。诸如此类的文化活动离不开村级文化协管员吴克琴的操持,她平时管理村里的文化设施,农闲时召集大家在村文化广场上排练,还组织了村里的农民文艺演出。

与吴克琴一样常常忙于组织文化活动的许村镇许村的村级文化协管员戴丽君积极组织“送戏下乡”,邀请社会演艺团体到村演戏,让传统戏曲为村里再添年味。

坑口乡薛坑口村文化协管员庄立成是个“热心肠”,热爱且擅长文艺。今年春节期间,他在家中举办的“梦之歌家庭音乐会”,不仅受到本村群众的欢迎,还吸引了周边城乡、村落的音乐爱好者前来参演或观看。

郑村镇郑村的文化活动在村级文化协管员蔡丽萍的努力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她参与策划、组织举办了《军民鱼水情》联欢晚会、“喜庆十九大 唱响中国梦”文艺汇演等。如今,郑村成立了老年象棋娱乐角、广场舞娱乐中心、太极拳武术中心,蔡丽萍更是竭尽所能,让这些公共文化场所发挥最大效能。

溪头镇溪头村文化协管员柯社明,原是溪头镇人大主席,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投身文化工作,使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每天早上8点到村图书室打扫卫生,做好图书接收、登记、分类、编目等工作,定期整理、统计图书借阅情况。春节时,他更加忙碌。“在外务工的人都回来了,图书借阅量相比往常多了许多,需要及时整理、归架。”老柯边说边将书递给读者或者分门别类地放到书架上。

歙县各地的基层文化活动繁荣而有序,得益于政府购买公益文化服务的创新措施,聘用了一批乡村文化舞台的“领舞者”——村级文化协管员。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文化需求更加迫切,而且形式更多元,但在农村缺少文化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有些文化场所“建起来”却没有“用起来”。2017年,安徽省发布《关于推进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的通知》,要求在全省1/10的行政村开展试点(约1500个),截至2017年底,已有102个县完成试点,文化协管员上岗2271人,加上文物保管员则为2894人。2017年5月,歙县按照安徽省的要求,在全县28个乡镇开展了聘用村级文化协管员试点工作,采用“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指导、乡镇文化站管理、任务绩效考评、服务广大村民”的管理机制,明确文化协管员的职责,要求他们做到规划本村文化建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做好农村电影放映、村图书室建设和村级各项文体活动的组织工作,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等。

这些村级文化协管员经过考察、培训,上岗后积极开展活动,搅活了乡村文化一池春水,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们就像是一粒粒鲜活的种子,带动他们身边的文化爱好者和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健康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