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域名为http://ct.ah.gov.cn。原betvlctor伟德官网网站和原安徽省旅发委网站不再更新,将于2月底正式下线。
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公众互动
站内搜索:
重点领域信息
统计分析
应急管理
舆情收集与回应
公众互动
精准扶贫
首页 > 手机版伟德客户端 > 政协委员提案
索引号 00298621-3/201612-00001 内容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发文机构 非遗处 发文日期 2016年06月29日
名称 对安徽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0479号提案的答复
文号 皖文秘〔2016〕50号 关键字 非遗
有效性 有效
内容概述 对安徽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0479号提案的答复
对安徽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0479号提案的答复

 

田战雷委员:

我单位对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推我省文化强省建设的建议》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省文化强省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省文化厅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成立领导协调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特色非遗活动;营造了一个非遗保护深入人心、社会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初步构建起一套非遗保护体系和机制;有效保护了一批珍贵的非遗,形成了全新理念保护、工作快速推进、传承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但是,随着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向纵深开展,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各种问题凸显,在很多方面存在发力不均的现象,您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对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进一步加大国家级、世界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力度

建议中您提到了非遗线索普查、非遗项目库、数据库建设以及鼓励民间开展非遗项目申报等问题。2006年我省正式启动非遗资源普查工作,2008年底普查结束。据统计,全省直接参与普查工作人员30000余人,协助普查及被调查人员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中小学生、村民等约10万人,普查成为社会性的大行动。普查共形成文字记录2981.46万字,录音记录1946.5小时,摄像记录3359.65小时;拍摄照片30500张,征集实物1721件,汇编文字资料908册,灌制录音录像资料1547盒,形成电子资料988.48G,搜集线索10026条。普查认定和抢救了一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为全面掌握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普查的基础上我省积极开展非遗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建设,通过各级评审认定,目前我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遗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72项(涉及88个项目保护单位),省级非遗项目343项。按照分级保护的原则,国家、省级非遗名录均已制定详实的保护规划,建立了基本的数据库。目前,省文化厅正在实施濒危项目抢救工程和70岁以上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程,已经完成全部国家级和近百项省级非遗项目的采录,采录资料已整理入库,形成的图文音视素材总量已超过15TB,70岁以上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程通过公开招标,已完成10名国家级传承人的口述史纪录片初审,修改完成后将上报文化部,因工作突出,我省被列为文化部数字化保护试点省份。下一步省文化厅将在扎实推进两项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省级非遗数据库。

我省专门建立非遗专家库,涉及10个大类80多名非遗专家,为民间申报、保护、传承非遗项目开展咨询辅导服务,深受好评。

二、关于要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您在提案中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非遗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政策开展扶持;开展非遗与青少年教育等多方融合发展,培养传承人,促进保护传承。

我省正式公布出台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对此均作了重点要求,在每年文化系统的考评办法中,地方上非遗是否列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否有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均占有相当比例的考评分值。我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迄今为止已对国家、省级非遗项目提供近2亿元资金扶持,对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分别给予10000元(今年增加到20000元)、3000元传承补助,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多方融合开展传承人培养方面,一是通过制定《安徽省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和激励培养。通过认定,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6人,市级传承人1526人,县级传承人3257人。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本着以人为本,见物见人的原则,通过建立传承人档案、搭建传承平台、补贴传习活动、提供政策保障、拓展传习渠道、扩大宣传影响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二通过非遗传习基地建设培养传承人。截至目前,省文化厅共公布五河县文化馆等68个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19个省级非遗传习所,为众多非遗项目搭建了保护传承的平台,为传承人提供了传道授业的舞台。

三、关于进一步加快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在非遗开发利用,与旅游深度融合方面,我省在坚持保护为核心的基础上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通过设立非遗生产展示区、鼓励开发非遗旅游产品,打造非遗知名品牌等方式精心谋划,开展扶持。我省可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资源丰富。在国家级名录中主要有泾县宣纸、徽州盆景、徽州三雕、望江挑花、黄岗柳编、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21项,占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的35%;在省级名录有徽州版画、萧县石刻、千年古井贡酒酿造工艺等70项,占省级非遗项目总数32.1%,市县级名录中也有相当比例的非遗项目可开展生产性保护。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支持3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遗生产保护示范基地,建立了省级传习基地58个(其中涉及生产性保护的基地30个),一些地市也积极开展市级非遗生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如合肥市12 个,阜阳市20个,黄山市61个。非遗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比如黄山市2013年省以上非遗项目的文化产品产值9.5亿元,利税4132万元,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28%,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达2%。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不仅让老字号更彰显历史的厚重,而且还催生了许多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我省被国家商务部认定的25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全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成果。一些地市围绕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为非遗的保护利用提供全方位的生长沃土。比如黄山市政府设立总规模7500万元的黄山徽文化基金。从2010年起,该市在黄山经济开发区建设徽文化产业园,引导以发展徽州四雕、文房四宝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徽文化产业企业入驻园区、集群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邀请传统技艺类项目相关企业和传承人进驻。与中行合作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贷”、“手艺保”、“徽艺贷”等个人循环贷款,重点支持万安罗盘、歙砚、徽墨、徽州三雕的生产和经营,使非遗传承人享受贷款优惠政策等。

省旅游局以“四个结合”的基本思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一是非遗保护与现有旅游线路相结合。比如将徽州三雕、徽州六绝等传统技艺展示融入徽州文化探宝游等;二是非遗保护与博物馆研学旅游相结合。与省文化厅共同制定《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三是非遗保护与旅游节庆活动相结合。依托各种节庆活动,宣传推介非遗,促进旅游发展;四是非遗保护与旅游景区演出活动相结合。围绕国家、省级非遗项目,打造一批常态化表演节目,如《徽韵》、《宏村阿菊》等,社会反响强烈。

四、关于要进一步发挥非遗项目的审美和育人功能

您在建议中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借助多种媒介开展非遗宣传、研究、出版工作,发挥非遗项目的审美和育人功能。近年来,省文化厅充分利用大型文化活动、国内外文化交流、传统节日等平台,通过专题展示、实物展览、活态展演等多种方式,在各类活动中充分展示安徽非遗独特魅力,极大地提升了安徽文化影响力。十年来,在一百多个国际间、国家级、省级非遗展演展览活动中,推出两百多项国家、省级非遗项目参展。同时,为弘扬、普及非遗文化,我省围绕项目创办主题节庆。如围绕传统技艺—宣纸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和徽墨制作技艺等创办“文房四宝文化节”、围绕传统戏剧—黄梅戏创办“黄梅戏艺术节”、围绕传统音乐—皖西大别山民歌创办“民歌艺术节”、围绕民俗活动—赛琼碗创办“绩溪美食节”、铜陵民俗文化节等。2012年,我省依托资源优势,成功创办中国(黄山)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影响广泛,成为文化部在全国布点的国家级非遗展会品牌。经国务院大活动清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2015年我省又在黄山市继续举办第二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反响强烈。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是规范化、规模化培养传承人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审美情趣,实现非遗育人的重要举措。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不同类型学校开展项目多样、内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目前,各地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进入572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552所;私立学校20所。包含大、中、小、幼和特教、职业技术学校。全省建立培训班(基地)近50个,惠及学生6万人次;举办展演、展览近1000个,惠及学生 45万人次;组织非遗知识讲座近1000次。涉及人类非遗项目 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6个;省级项目53个;市、县级项目192个。省文化厅、省非遗保护中心编印出版《安徽非遗乡土读本》(皖南、皖北、皖中)三卷,《安徽非遗名录图典》(三卷)、《安徽省非遗保护手册》、《安徽良风美俗丛书》等一批非遗方面的资料书、工具书,与央视联合拍摄非遗大型电视纪录片《徽之韵》,在中央十套黄金时间连续播出,开展“精彩非遗走进美好乡村”等活动,广泛普及非遗保护知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营造认识非遗、尊重非遗、自觉保护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您的建议,加强监督,抓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积极探索有效措施,配合相关部门,继续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工作,使非遗保护工作成为我省“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

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给我们提出好的建议。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省文化厅非遗处

联系电话:0551-63608275

 

 

 

                                  betvlctor伟德官网

     2016年6月16日

分享到:
(纠错电话:0551-63608296)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隐私说明
主办单位:betvlctor伟德官网   承办单位:betvlctor伟德官网办公室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联系地址: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2号楼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1379  电话:0551-63608296